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5页

      “没,这不是看舅妈很喜欢她么,我很愿意当个说客。”
    “听你说了好几次了,这姑娘人长得俊,又聪明,还爱国,我哪能不喜欢?行了,别贫了,一会天都要黑了,赶紧回军区吧,路上小心点!”
    生了一个小子,养了一个小子的秦林内心是很想要一个可爱的女儿的,所以对好姑娘就忍不住会喜欢。
    “好!”叶隐川收起玩笑,给舅舅、舅妈敬了个礼,开车离开。
    第二天是苗爷爷六十六大寿,全家人偷懒不得,一大早就起来跟着忙乎。
    这时代长寿的人不算太多,六十六已经很难得了,许多人都会办置一下,何况苗洪举这等殷实的人家。
    预备放席十五桌,就摆在李丽娟这里和苗于柏家,因为这两家离得近,方便上席。
    苗奶奶的房子小,放席就放不下了,李丽娟这边连节的房子四个屋子都能放席,炕上一桌,地上一桌,苗于贵那边的厨房也能放两桌,再加上主屋这边的厨房,及苗于柏家放四桌,刚好能放下十五桌。
    做饭没有在厨房,做席面家里的厨房就小了,不够使,现在房东搭了个棚子,垒了三个锅灶,搭了几条简易锅台。
    厨师是专门请的四队一个擅长给人做席面的老厨师,再有自家人做帮手,人手足够了。
    一大早起来,苗于富兄弟、堂兄弟们便去村里各家借桌子板凳、盆碗,各家的东西都有不同的标记,也不怕混了的。
    其他几家都早早来到李丽娟这里,帮着大厨师准备菜。
    这儿孙都大了就有这个好处,都能担事,不需要苗洪举这寿星操心了。
    一早吃过饭,苗洪举就穿上他的新衣裳,穿上他老儿子给买的新皮鞋,在屯子里溜达,和一些同辈人唠嗑。
    看到苗洪举打扮得这么精神,老兄弟们哪个不羡慕?
    “你这日子过得好啊,儿孙成群,出息的也多,还知道孝顺你!”
    苗洪举就喜欢听人夸他儿孙孝顺。
    “可不是,这回我过生日,身上衣裳是老三家给做的,鞋是老五给买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是买烟买酒,点心罐头的都不少,你说我能吃得了多少?
    都是孩子们孝心!还有孙子们,分家单过的也都买东西了,连我那才十五的小孙女都还给了我五块钱,让我自个买点啥呢!”
    “你家茵茵还给了你钱?她哪来的钱啊?”
    “这不是前段时间上报纸了么,人家给的稿费!这孩子说这是她自己赚的第一笔钱,就都给我花了!”
    “哎哟,那可真是孝顺!我家的几个丫头要能有你家茵茵一半孝顺我就知足了!”
    “诶,这要看孩子的,孩子有了才能给,没有咱们当长辈的也得谅解!就像我孙女,不止她给了,还有她救的那个军人,正好前天来给她送节礼,知道我要过生日,特地留了一条烟给我,你说这事……对了,今天的肉菜可不少呢,都是学松家拿的,一会儿你可得去多吃几口!”说完苗爷爷就换地方炫耀去了。
    烟,是茵茵昨天晚上才发现的。
    晚上开柜子的时候茵茵才想起来叶隐川带来的东西还没开包呢,赶紧打开。
    里面有二十块月饼,竟然还有一兜炒瓜子!一些生花生,还有十斤线米及五斤的油!!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烟,上面压了张字条:给苗爷爷的生辰贺礼,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茵茵无语的很,这家伙是怕她没粮食吃还是怕他来几回把家里吃穷了特意补的。
    将这些东西都给李丽娟送去,李丽娟笑了:
    “小叶这是讲究!下回你跟他说可别再拿粮食了,他才吃几顿,还要送粮食!”
    “好。”便将这条烟和自己的五块钱给苗爷爷送去了。
    今年茵茵家过节月饼可是吃个够,李丽娟干脆大方地一人发了一个,剩下的都锁茵茵柜子里了,留着给茵茵自己慢慢吃。
    再说茵茵,家里虽然忙碌,但和她关系不大,她帮不上手,只得留在自己的小屋里,闹中取静,看书刷题。
    现在韩语已经出师了,茵茵已经着手开始学习德语了。
    听着陌生的叽里骨碌,茵茵感觉头疼。
    她真的能学得会么?
    茵茵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群主:万事开头难,从最基础的学起,相信难不倒你的!
    茵茵:我尽量吧!
    苗学杨一早就借了茵茵家的自行车上街里,去供销大楼买烟酒,他这次回来有准备的,提前换好了烟酒票的。
    就是为了今天给他爹涨一涨面子。
    粮食和肉类他没法办,但副食品还是没有限制的,一通的买,买了留给老人慢慢吃。
    再说茵茵,并没有学习太久,九点一过就有客人开始上门了,她做为主人家也要招待客人的。
    苗洪举也不再外面溜达了,来到茵茵家。
    今天特意请了大队的会计帮着写礼账,叫苗学松坐那收钱,
    村里人随礼大多一块、二块的,甚至还有送鸡蛋或者被面的,这都是礼上往来的事,还有那欠礼少的只随了五毛钱!
    随五毛钱还要来吃一顿饭!
    这也真的是不好说啥了。
    不过有交好的或者亲家不可能随太少了,这可涉及到自己姑娘,是脸面问题,这个亲家自然也包括了黄梆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