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40页

      李兵兵摇头,表示他目前得到的信息也是从小白那处得到的。小白也只是从目前所目睹到的一切和存在遗书的情况下,率先做出了“自杀”的这个判断,具体情况,还得等他们去到福利院才能进行判断是什么性质。
    “那路段的住户的监控,我让小白他们去调取了。”
    不过李兵兵还有一件事想不通,他问沈睿他们:“第一通电话过去的时候,杨梅的电话是能够接通的,当时我并没有告诉她具体找她是因为什么事,而目前为止,我们市局并没有把在后山挖掘到很多尸体公布在新闻上,所以如果她没有回来福利院,按道理来说,是应该对这事一无所知,不应该自杀才对……”
    “所以我挺困惑的,是有人通知了她这事,而她恰好参与了这犯罪,所以心里害怕就一了百了?还是,就那么的巧合,她因为其他事情而想不开?”
    沈睿沉默了片刻说:“先去看看尸体。”
    天海福利院。
    负责伙食和照看孩子的张阿姨,因昨天杨梅他们都没回院里,所以她留下来照看孩子。
    因一大早发生了那种事,张阿姨将福利院的所有孩子都带到了一楼的图书室里,让小孩们在房间里看书,没得到许可暂时不要出来。
    派了一名警员负责看管孩子后,小白将张阿姨带到了大院杨梅坠地的现场旁边。
    大院里的杨梅尸体四周围被拉上了警戒线。赶过来的法医小六六和沈睿他们三人蹲在尸体前,仔细地对她的尸体进行表体检查。
    “是高坠,不说其他,单纯从摔下来落地的正面落地来说,判断自杀也是合理的。”小六六拿起杨梅的手,因刚死亡不久,手还是软的。他仔细观察手指的情况,说:“指甲情况也没太大问题,不过具体的内脏等情况,我还得回去做更详细的尸检。”
    说着他站了起来,把用于检查的塑料手套摘掉扔进局里带来的垃圾袋。压低声音对李兵兵他们说:“后山的尸体太多了,昨天我把老手和实习生都喊过来加班加点,发现有一个共同点,颈骨都呈现断裂状态,极有可能是把人给吊死。”
    拧起眉头,四人往角落走去,李兵兵小声询问:“吊死?”
    “嗯。”小六六说道,“还有一问题,从他们的骨头状态来看,生前似乎都中毒。”
    小六六和他们解释,生前中毒,死后骨头也极有可能会有异于正常死亡骨头的现象。而具体是什么毒,还需要进一步做毒物检验来判断。
    警员用裹尸袋把杨梅给装了进去,由小六六带回局里进一步尸检。
    在的一旁等了好一会儿的张阿姨被李兵兵他们叫到跟前问话,“大姨,昨天在我们离开福利院后,你有给你们杨院长打过电话吗?”
    张阿姨有些慌张,缓缓点点头:“有……”不过很快她又摇头了:“可是她没接,电话打不通。我当时见到时间要准备下班回家了,她还没有回来,就打电话想询问她。”
    “但是她没接!电话打不通!”
    张阿姨连忙把自己的手机给掏出来递给李兵兵他们:“不行你们看,我当时在四点,四点半和五点这样打过去了,但是都打不通,没人接我电话。”
    李兵兵翻看了下手机通话记录,虽说可以删除记录,但李兵兵对于张阿姨的话并没多大怀疑,因为从当天两点多开始,杨梅电话就已经一直处于打不通的关机状态了。
    “你今天多少点起来,杨梅回来福利院,你知道吗?”李兵兵问道。
    第167章 酆都大帝三十
    看着眼前的警员,张阿姨觉得压迫感巨大。她点点头说道:“当时我起来了,我是在厨房里开始鼓捣今天的早餐。那个时间天还是很黑啊,我抬头看到院长从外面往屋里头走去,我当时叫了她一声,不过她没回我。然后……然后过了不到几分钟,就听到砰一声了。”
    张阿姨这边提供的信息有限,沈睿几人也没在她身上继续审问。
    几人上楼去了杨梅跳下来的位置,站在天台上往下看,虽只有三层半,可到底也是能够摔死人的高度,有些眩晕。
    沈睿走到正蹲在地上勘测痕迹的勘测科同僚身边:“有其他痕迹吗?”
    “没,挺干净好辨认的。”勘测科的同事说道:“就只有脚印,通过鞋印的长度和鞋印底部的痕迹判断,坠落的时候,天台应该是只有死者一人。”
    天台风吹日晒干裂出很多痕,水泥地板的表面上有很多灰层,而勘测科同僚拍下来的痕迹图,在他们上去之前,楼顶就只有杨梅在。
    “真的是自杀?”李兵兵询问。
    沈睿点头:“从目前的痕迹看,跳下去的这瞬间,能够排除是其他人动手。但是,在推测上,我们并不排除她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自杀,例如……”
    “被威胁。下了药物之类……”
    李兵兵点头,居高临下地看着楼下的兄弟们把杨梅的尸体打包进裹尸袋运走的过程,皱着眉头,见勘测科的同僚离开后,他对周元他们说:“太巧合了,太巧反而觉得就是故意的,有人故意让杨梅自杀给我们看呢。”
    “你也能看出来?”沈睿轻笑,拍了掌李冰冰的手臂,道:“待会去看看杨梅到底留了什么遗书。不过老李,我们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没有回来呢,那老保安还下落不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