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65页

      苏衡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消瘦的人,却也是临床上少见的,仔细检查完,对洛秋娘说:“长途跋涉,又缺衣少食,身体极为虚弱,照顾起来不容易。看长相和身形,可能是姐弟俩。”
    洛秋娘不假思索地开口:“行,你写方子吧,一会儿让伙计去抓药。”
    苏衡看到伙计们磨墨,忽然明白了钟昕的苦心,拿起毛笔没有丝毫迟疑,写了扬扬洒洒整整三页纸的食疗方案,目的是让一日五餐饮食均衡,以流质和半流为主,让他们饥饿而变得特别虚弱的肠胃能逐步适应。
    伙计看着苏衡的纸和字,不由感叹,这字写得可真好。
    “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是重点,他俩头发里有虱子、衣服里有跳蚤,现在沐浴容易出事,等他们的身体状况好转以后,再让他们好好清洗。”苏衡嘱咐。
    洛秋娘点了点头,马上又愁了起来:“你马上要走,苏家还没人,这几日他们要是生病,让我找谁去?”
    苏衡也愁,郑鹰他们何时才能回来?
    思来想去,苏衡决定在布庄多待一日,等姐弟俩清醒以后,再离开布庄。
    ……
    与此同时,一辆马车正在官道上奔驰,驾车的正是郑鹰,灯笼和马灯的亮光照着他沉默的侧脸,好像照的不是人,而是一尊石像。
    马车内,苏行远和白霜落正闭目养神,他们兴冲冲地去接人,万万没想到,郑礼军医的母亲和媳妇也病死了,留下的一双儿女都下落不明,他们问遍了整个村子的人,都回说不知道。
    郑鹰搜寻了以村子为中心、方圆好几十里的范围,连活人带死人,都没找到。
    最后不得不传信给雅公子,此次安置任务失败。
    因为苏行远说,他把坠鹰峰营地药舍里的辅料和药材都带去了虎啸崖营地,需要抓紧时间再做一批苏家秘药出来,以备不时之需。
    郑鹰立刻马不停蹄地驾着车往绥城赶,总算在天亮时分到达了绥城的东大门。
    东大门的差役认得苏行远,赶紧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城。
    天刚蒙蒙亮,一片混沌,郑鹰驾着马车,用最快的速度把苏家人都送回巷子里,然后替他们做了不少事情。
    苏伯最惦记药田里的药材,没有药材就没法做秘药。
    *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晚了,不好意思。
    第115章 相逢
    与此同时, 苏衡正在瑞和布庄的厨房里,调整“营养液”和“营养米糊”的配比,铜钱和赵小胖两人打下手, 洛秋娘在一旁看着。
    四人的叹气声此起彼伏。
    姐弟俩也不知道饿了多久, 都瘦得皮包骨, 醒来以后看到大馍和粥就大吃起来, 谁也拦不住,十分钟不到就吃吐了,然后吃什么吐什么,根本吃不下去。
    姐弟俩的身体, 就像深秋挂在枝头上的半黄叶子, 经不起风吹。
    苏衡怕他们吐多了,胃酸返流食道造成灼伤,就暂时禁食,只给他们喝一点加了糖的白水, 但是这种情况下糖摄入容易引起肠胀气, 造成其他的后果,所以要抓紧时间配制对他们来说安全的吃食。
    目前来说,最安全的是米油, 但是熬制起来费时费力。
    让苏衡奇怪的是, 掌柜的洛秋娘,明明素昧平生, 却如此关心,甚至来不及问他们的出身。
    “掌柜的, 你认识他们?”苏衡看着忙前忙后的洛秋娘。
    “不认识, ”洛秋娘盯着小灶上的粥锅, 声如蚊呐地嘀咕, “感同身受罢了。”
    苏衡怔住,这样光彩照人明珠似的洛秋娘,竟然有这样的过去?
    洛秋娘看苏衡的表情却是吓到了:“我那么小声地说,你也听得见?”
    苏衡一脸无辜。
    洛秋娘差点暴走。
    正在这时,一个伙计跑到厨房,兴奋地直呱呱:“掌柜的,今早守门差役说,苏郎中一家回城了。”
    “真的吗?”铜钱和赵先机两人开心极了,“衡哥,我们可以把他们带到苏家去。”
    苏衡暗暗松了一口气,上阵父子兵,有老爹真好!
    洛秋娘立刻问:“送去苏家,还是把苏郎中请来?”
    苏衡想了又想:“照顾他俩需要人手,阿爹阿娘的年纪也不小了……”
    “我这里人手多的是,抽几个过去都行,”洛秋娘又压低嗓音,“放心,都是可靠的。”
    苏衡点头:“可以。”
    ……
    时间往后退一些。
    苏伯下了马车就直奔药田,意外发现这么些日子过去了,又是炎炎夏日,没人除草浇水打理,那些娇贵的药材就算不死也要黄掉一大半,想想就肉疼。
    万万没想到,苏伯一溜小跑到药田边,发现药材都郁郁葱葱,田里连根杂草都没有,有些开了花,有些结了籽,这是怎么回事?
    “苏伯回来啦?” 一位老汉扛着锄头,敞着衣裳,整个人被太阳晒成古铜色,有些紧张又有些期待,“我瞎打理的,还成么?”
    苏伯怔住了,随即反应过来:“打理得挺好的,就算是我照料,也不过如此了。多谢了。”
    老汉乐呵呵地笑了,一脸轻松:“苏伯,你看这说的是什么话?不是我一个人,整个街坊都出力了,谁家浇水,就顺带浇一下;谁家锄草,也帮着锄一下。”
    “街坊邻居这么多年,受了你家多少恩惠,这么点小事,哪敢担一个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