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0页

      第101章 人心
    转眼两年时间一闪而过。
    凤仪殿,晴儿指挥着满殿的宫女太监收拾行囊。
    “娘娘的衣服首饰不用全带,带些轻省的便是。”
    “这些书册账本全部带走。”
    “大件嫁妆先留在宫里……”
    宫女太监手脚麻利。
    晴儿转头见自家小姐回来,上前几步接过东西,“娘娘,福寿殿刚刚派人过来,说太后找。”
    钟离熙看着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凤仪殿,“这便过去。”
    晴儿忙帮着自家小姐梳妆换衣。
    “娘娘今日又去了织造局?”不然也不会如此打扮。
    钟离熙不舍道,“还是放心不下。”
    “娘娘就是太爱操心,织造局的棉布远销海外,物美价廉,臣在宫中都知道。”
    晴儿如今也是有品级的女官,正五品承旨,越发有模有样,人也越发沉稳。
    钟离熙笑道,“你的消息灵通,自然什么都知道。”
    “哪有?”晴儿反驳。
    自家小姐擅经营,背景上织造局有宫廷撑腰,技术上还有科院的支持,加之朝廷支持海贸,不光东部沿海的市舶司扩大了几倍,就连西南都开辟了海路。
    天时地利人和,织造局早不可同日而语。
    在林邑等西南诸国,大周的棉布丝绸可是最受欢迎不过。
    如今的汴梁,小型纺织工场遍地开花,都是自家小姐潜心经营的成果。
    晴儿为钟离熙簪上一支凤簪,骄傲道,“娘娘不知是多少人家的主家。”
    两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已经足够汴梁百姓习惯女子做工,自食其力。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但知道银钱傍身,底气足。
    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女织工,月钱不比男人少,甚至能够养家糊口。
    朝廷在大都站住脚,汴梁的风采却不减往日。
    往日漕运的水道没有被废弃,相反将汴梁打造成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
    官道、直道、河运和海运,让汴梁北连大都,南接两广,西通川滇,东达松江。
    迎来送往之际,盘活了汴梁。
    不光男子不缺活计,女工更是供不应求。
    白花花的银子就在眼前,就连往常觉得女孩是赔钱货的乡下都不自觉换了态度。
    毕竟古代养孩子本就粗糙,女孩养几年,送入城里做工,日后说不定一年就赚回来了。
    更不要说为了彩礼这点蝇头小利,早早将女儿许出去。
    太医院联合科院研究常用药,钟离熙时常关心,知道了女子太早成婚生育对身体有损害,生下的孩子也易夭折。
    织造局能带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是她在推动。
    相比两年前,汴梁更多的是都城所带来的光芒,也就是所谓的政治中心城市。
    如今的汴梁,纵然还是两都之一,经济中心的优势却是后来居上。
    钟离熙亲眼看着汴梁蜕变成如今的模样,怎么可能舍得。
    晴儿眨眨眼,“小姐舍不得汴梁,就能舍得陛下?”
    “大都的信件最近来得格外勤呢?”晴儿笑。
    陛下虽然没有催促,但这隔日一封信的架势,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这信件如此频繁,还要多亏了陛下广建的邮政驿站,否则这信件可不能如此及时。
    钟离熙忍下羞涩,戳戳晴儿的胳膊,“就你促狭,那些宫女太监若知道你是这般模样,看还愿不愿意被你管着。”
    晴儿不受威胁,“臣这是恩威并施,和娘娘学的。”
    钟离熙站起身,“汴梁已经不需要我指手画脚了。”
    陛下在信中的劝告有道理,未来的长远发展,还要她放开保护的手。
    “大都需要娘娘。”晴儿脱口而出。
    梁太后将钟离熙叫来是商量北上大都的事。
    “哀家年纪大了,对汴梁是故土难舍,就不去大都了。”
    梁太后近些年越发深入简出,颇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意思。
    崇宁长公主负责抚孤院事宜,和钟离熙经常打交道。
    钟离熙也知道崇宁长公主时常将女儿欢怡县主留在宫中,却不知道太后何时起了永远留在汴梁的心思。
    “母后不去大都,儿媳怎么能抛下您。”钟离熙拧眉道。
    这两年,宫中只剩她与太后。
    太后懂进退,通情达理,任由她自由出入宫廷。
    可以说是满分的婆母。
    整个汴梁,除去太后,钟离熙是身份最尊贵的。
    不用时刻注意仪态,被人关注。
    钟离熙甚至想过,如果陛下有了新欢,她就留在汴梁,自由自在也不错。
    谁料她现在要去大都,梁太后却不去了。
    梁太后摆手,“你不用陪哀家。”
    “年纪大了,不愿意走动。你和陛下还年轻,多闯闯。”
    “大都与汴梁相距稍远,但陛下休整官道,六七日也便到了。”钟离熙劝道。
    科院改进后的马车,据说是加了弹簧等结构,更加轻便不说,连颠簸感都降低了不少。
    梁太后虽然说是年纪大了,但身体康健的很,想要两地走动也不困难。
    “与你说句实话,哀家自进宫一直是身不由己,唯有如今的日子才觉得安稳自在。”梁太后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