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8页

      这是个贫民无法想象的家,简直像个展览馆,得住多少人才不会显得冷清啊!
    “姑妈,慧文来啦。”
    听到宋泰南的声音,池慧文才看见会客厅里坐着一名优雅的女性。她穿的衣服和沙发同一个色系,以至于池慧文刚才没发现。
    但见她的长相和安总有几分相似,又听到宋泰南称呼她为姑妈,池慧文便知道了她的身份。
    宋爱英站起来,不疾不徐走向池慧文,边走边打量着,脸上挂着得体的微笑。
    “阿姨好!”池慧文上前两步,微微弓了下身。
    “泰南一大早就和我今天要带美女来看我,还真是个水灵的姑娘呢,看着很讨喜。”
    “嘿嘿”宋泰南憨憨地笑了声,附和道:“那可不,我没骗你吧。”
    “阿姨过奖了。”
    “来,慧文,别站着,坐下说。”宋爱英自然地搭上池慧文的肩膀,一路带着她走到沙发旁,等池慧文坐下便也跟着坐到旁边。“泰南,你也坐。”
    宋泰南笑嘻嘻坐下,姑侄俩像有预谋似的,把池慧文夹在中间。
    自进来,妈妈不曾给过自己一个眼神,还和表弟一样很熟络地称呼慧文,安曼青不禁有些无语。
    想来,自己尚还连名带姓地称呼池慧文呢,为什么别人叫起来很容易的样子。
    安曼青默默坐到另一张单人沙发上,隔着一张方正的大茶几,静静地审视母亲。
    池慧文双手放在膝盖上,坐得很端正,不时觑着斜对面的安曼青,看到她在就心安了些。
    第四十一章
    “慧文,你若喜欢奶奶的画,以后让泰南常带你来啊。”
    “对,看得出奶奶很喜欢你啦,以后再带你过来,奶奶肯定很开心。”宋泰南说。
    池慧文看着安曼青,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只好对宋爱英笑了下,点头道:“嗯,阿姨和奶奶要是不嫌我烦的话,我”
    “哪会嫌你烦,你和泰南要是能经常过来陪我和奶奶说说话,我们可求之不得。
    你不知道,曼青在家的时间少,话也少,和她说不上什么体己话。
    幸好泰南这孩子懂事,经常会来家里看看,你要是和他一起来的话,那最好不过了。”宋爱英要捧高宋泰南,不惜拉踩安曼青。
    “安总确实话挺少的。”池慧文低头窃笑,赞同这一点。回顾一下,安总似乎非必要就不说话,很少会主动聊天。
    “可不嘛,你看泰南就不一样了,他阳光开朗,高大帅气,脾气又好,还顾家,可会体贴人了。”
    宋泰南听到姑妈夸自己,想装作难为情的模样,却又抑制不住咧嘴笑。
    听到这里,安曼青算是整明白了,原来妈妈在为表弟谋算姻缘呢。
    肯定是表弟向母亲透露了心意,母亲才会话里话外都离不开宋泰南。
    安曼青扫了眼表弟,分明警告了他不准打池慧文的主意,看来是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了。
    池慧文也意识到宋爱英的用意,怔怔地眨了眨眼,当即有些惘然。
    安总的妈妈在撮合自己和宋泰南,而自己喜欢的却是安总。
    池慧文不禁想起办公室听到的明星八卦,想起女明星的姑嫂恋情。
    “妈,我带池慧文上楼,您和阳光开朗,高大帅气的泰南说说体己话吧,我们就不打扰了。”
    安曼青站起身,绕过茶几走到池慧文前面,不由分说拉起她的手腕就走。
    安曼青的举动让仨人都愣住了。她不仅是为池慧文解围,更是捍卫自己的墙角。
    她和池慧文的关系似乎明朗了些,却还没有明确,这种状况让她有危机感,让她觉得不适。
    安总的手指很骨感,钳着手腕的力度坚定而温柔,不紧勒,也不松泛。
    亦步亦趋跟在安总身后,被手掌的温度包裹着,很有安全感。
    只是,池慧文心底莫名感到空虚,似乎身体里缺了一个小口,不知道要怎么填补。
    她转动手腕,轻易挣脱安总的抓握,转而把自己的手掌熨帖上去,与安总掌心相接。顿时,空虚感消逝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满足。
    看着相牵的手,池慧文才了然,原来,她只是贪婪,渴望与安总更亲近。
    池慧文主动把手掌送到自己手中,安曼青为此暗喜,手指悄悄收紧了些,却故作淡定。
    拾阶而上,俩人不言语,心里甜蜜蜜。
    受侄子所托,宋爱英正极力把话题围绕着宋泰南,意图为他多说些好话。
    奈何池慧文也不接话茬,以女人敏锐的直觉,宋爱英看得出她无意于侄子,再强行穿针引线,怕是要让人难堪了。
    她被女儿带走了也好,省得自己为难,但嘴上还是朝安曼青的背影轻斥了声:“曼青,你这死孩子”
    “姑妈,我姐真是不懂风情,怪不得三十岁了还没谈过恋爱。”
    非但不帮着敲边鼓,还没眼力见,宋泰南懒散地坐着,闷声嘀咕。
    “你姐那是宁缺勿滥,哪像你,女朋友换几个了?我看慧文这孩子挺好的,给你牵红线我都觉得亏心。
    你还是趁早死心吧,别祸害人家,而且依我看,她对你也没半分心思。”
    “世界上哪有这么多一见钟情嘛,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现在不喜欢我就意味着我仍需努力,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