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页
萧舒安道:“应该不会出什么事的,可能是路上遇到了什么事,被耽搁了。”
林秀道:“可是我们派的不是两队人吗?去的目的地也不同,去蛮戎的没回来也就算了,为什么去陛下那里的也没回来。若是耽搁了,还会一起耽搁了吗?我总觉得要出什么事儿。”
萧舒安想了想,想不出到底还能出什么事,她宽慰林秀:“应该不会出什么大事,最多是蛮戎那边没有出兵。这也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只需精心等待下次机会就好,不要太忧虑了,我们先顾好眼前吧,免得吴寿起疑。”
林秀回头看了眼吴国那边的车驾,吴寿倒没注意这边,只是一转头,倒是和吴凯来了个对视,他似乎一直关注着这边。见林秀看到自己,吴凯也不躲闪,还微笑着冲林秀点点头打招呼。林秀也点点头回了礼便不再看她,将目光放在战场上,只是心里总感觉有些乱,总觉着什么事情被自己漏掉了,没注意到。
萧舒安不放心的将手覆在林秀的手上,以此安慰她。林秀提起精神,冲萧舒安笑了笑,示意她自己没事。
一直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盟军才攻破蒙县的城门。联军顿时亢奋无比,一鼓作气直接闯入城门和赵军厮杀起来。
联盟四十多万大军,赵军哪里抵挡的了,在城门告破的时候,钱坚和赵瑞就率领大部队逃往了赵国下一个坚守的城池——绍康。
赵军和吴军迅速占领蒙县,吴寿并没有派兵继续追杀赵军,而是和楚军各自入城一人占领了一片领地,颇有一番以此为由划分领土的感觉。
林秀还理不清楚纷乱的局面,没有理会吴楚的所作所为,只占用了一片盟军划分的领地入驻休整,郑军也是如此。
-------------------------------------
绍康城内,钱坚和赵瑞带着狼狈不堪的战士在此休整。一开始赵瑞就知道守不住蒙县,所以城门告破的时候就和钱坚带领着大部队逃走了,以至于赵军其实没有损伤太多部队,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弃城而逃。
赵瑞灰头土脸的,完全不似往日那般精致。本以为太子赵端被扣后,他就可以取而代之。他也确实做到了,尽管父皇到现在都不想传位于他,也不打算改立太子,但是他已经时日无多了,赵国已经把控在了赵瑞的手里。
但他没想到,等他接手的时候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四面楚歌,列国围剿。他只能扛起担子亲自出征,但是赵国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此次凶多吉少。以一国之力,对抗四国之力,如何对抗的了啊?
朝中不少大臣甚至上书建议直接投降,这样还能保国中的百姓一个太平,江山易主,易的是主,与百姓无关。但是赵琮父子岂能甘心,祖宗传下来的江山,世世代代守了五百年,就要断送在他们手里,那他们有何颜面去见祖宗?
丞相公孙畅曾提议效仿当初的周国那样,建立同盟来度过危机。可是吴国太狡猾,抢先一步拉拢各国一同分赵,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赵国的。赵国使者苦口婆心的像当初周国的使者那样游说,说些唇亡齿寒之类的话,但完全没有任何效果。
只因为当时的周国确实是弱国,五百年间周国都不曾真正强大过。中原各国从来没把周国放在眼里过,所以他们愿意帮助周国,因为周国的存在在他们眼里不对任何人造成威胁。可是赵国不一样,它强大了百余年!期间不断压榨列国,屡次发起不义之战。
各国或多或少都趋于赵国强大的军师实力不敢吭声,只能隐忍着默默发展,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强大起来。如今赵国衰弱,其实衰弱的是兵力,并不是财力。赵国只是短短一年时间损失了二十多万将士,且一国之主赵琮逐渐荒度时日,不理朝政,以至于兵力不能及时补足。朝廷的决策也不果断英明了,若是让二皇子早些继位,说不定尚不至此,可是赵琮把着朝政不放,硬是把一个国家拖垮了。
谁都知道唇亡齿寒,但大家更知道火烧眉毛的道理。灭了赵国,吴国是会逐渐强大,然后也开始不断发起战争吞并小国。但那是灭了赵国之后的事情,而且以吴国的实力还要在发展几年才敢像赵国那样。只要存在变数,就存在希望。
可若是给赵国喘息的时间,一旦他的兵力恢复了,像周郑这样的国家又要马上被他欺负。所以,如果二者一定要选一个,大家宁愿吴国慢慢崛起,也不愿意让赵国重振旗鼓。说到底,都是怪赵琮坐下了孽太多了,导致赵国失去了一个国家应有的信誉和威信。
赵国君臣上下基本已经预知了赵国的灭亡,可是赵瑞不愿意认。他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可以登上皇位的机会,怎么能愿意投降,去做一个阶下囚!周国都能起死回生,赵国如何不能!可是想到今天的事,他就有些不痛快。
“钱将军,为何要撤!虽然联军攻破了城门,但是城门狭小,四十多万大军不可能一下全部进来。我们只需守住入口,不停投石,射火箭,虽然依然守不住蒙县,但至少也能损伤联军的兵力,这样我们守绍康也更轻松一点。现在等于白白把蒙县送给了他们,几乎都没有损伤他们的兵力。如果这样退下去,我们很快就退到京都了,那个时候,我们还往哪里退?”
钱坚疲惫的闭上眼睛,有气无力道:“怎么算是拱手相让,楚军不是死了不少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