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16页

      虞幼窈终于松了一口气。
    便在这时,青袖走进屋里:“老夫人,大夫人身子不适,刚刚请了郎中进府。”
    虞老夫人挑了挑眉,倒是没怀疑杨氏装病,毕竟老大那性子,折腾起来一般人可受不住的:“挑些上好的药材与补品送到主院里头去,让杨氏仔细养着病,明儿便不用过来立规矩了。”
    青袖得令退下。
    虞幼窈捧着色彩鲜亮的釉彩山茶杯碗,转头对夏桃道:“你也回去我院子里,取些上好的药材与补品送过去,让母亲好好养病。”
    却是没有要过去看杨氏的意思。
    杨氏病肯定是真病,气自然也是真气,她是继女,只要大面上过得去,使人挑不出错处,不落了旁人口实便行,没得硬着头皮子凑上去做“孝女”,便是她真心孝顺,杨氏也不会领受,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
    第104章 表哥,你真好!
    有祖母在,横竖也没有人敢拿“不孝”两个字来攻奸她。
    虞老夫人赞许地点头,转头吩咐许嬷嬷摆膳。
    用过晚膳后,虞幼窈便回了窕玉院,夏桃赶忙凑过来:“小姐,奴婢可是打听到了,中午您打老爷哪儿走后不久,大夫人便去了前院,叫老爷训哭了,之后便喊着说头疼,使人悄悄请了郎中呢。”
    虞幼窈斜睨了她一眼:“这消息你是打哪儿听来的?”
    祖母都不知道这桩,还真没亏了她这耳报神的名头。
    夏桃嘻嘻一笑:“大夫人屋里有个洒扫丫头叫柳儿,是与奴婢一起进的府,最开始是在府里做粗使丫头,那丫头进府不久便生了一场病,是奴婢拿了钱子给她抓了几幅药吃下去才好的,所以关系近了一些,柳儿认了守后门的马婆子做了干娘,马婆子使了关系,把她送进了大夫人屋里做洒扫,奴婢偶然会与她闲聊几句,大夫人今儿请的郎中,便是悄悄从后门领进府的。”
    但凡能守后门的,可都是府里受信任的家生子,可比一般家仆体面许多。
    虞幼窈忍俊不禁:“我记得父亲院子里的叶婆子,头些日子摔了腿,你也是没少往那边跑的。”
    夏桃连忙道:“奴婢这叫广结善缘,叶婆子是大老爷屋里的粗使婆子,她摔了腿,若不能早些好起来,哪能好好伺候大老爷呀!”
    虞幼窈轻笑了一声:“整天正事不干。”
    夏桃见小姐也没生气,便嘻嘻地笑。
    第二天一早,杨氏病了的消息就在府里传开了,虞幼窈上家学,没见着虞兼葭,这才知道虞兼葭忧心母亲的身体,向叶女先生告了一天假。
    上课的时候,虞幼窈发现叶女先生的声音有些哑,苏婆子往常是一堂课送两回茶,可今儿却是送了四回。
    一堂课结束之后,虞幼窈便唤来夏桃:“回去我屋里拿一盒梨膏过来。”
    梨膏清肺养颜,止咳润喉效果不错,她熬了好些备在屋里。
    下了家学后,叶女先生没留虞幼窈。
    虞幼窈唤了苏婆子:“我听先生声音有些哑,先生可是身体不适?”
    苏婆子有些惊讶:“先生昨儿晚上睡得晚些,受了些凉,早上起来就有些嗓子不适,吃了一幅药,觉得不大严重,便没有声张。”
    却是没想到虞大小姐竟这样细心,打声音听出来了。
    虞幼窈放心了许多,接过夏桃手中的梨膏拿给了苏婆子:“这是我自己做的梨膏,便给先生润润嗓子,虽只是嗓子不适,却也不能大意,我一会再使人请个郎中过来瞧一瞧。”
    苏婆子连忙接下,真心实意道:“大姑娘,有心了。”
    虞幼窈点头:“让先生好好休息。”
    瞧着虞大小姐领着丫鬟走了,苏婆子赶忙拿着梨膏回了内室,听见叶女先生一边咳了一声,一边清着嗓子,可见早上的药是没用了。
    苏婆子连忙道:“知道先生嗓子不适,虞大小姐特地送了一盒梨膏给先生用,老奴听府里的下人们议论过,大姑娘跟着宫里出来的嬷嬷学东西,手里头的东西大多都是打宫里出来的,却是极好,这梨膏大约也是。”
    叶女先生听了这话,眉目舒展了一些,寡淡的唇间,透了些似有若无的笑意:“她倒是有心。”
    “可不是吗?”苏婆子深以为然,附合着说:“府里几个姐儿都上了先生的课,却没一个人发现先生嗓子不适,独独就虞大小姐一个人发现了,可见她对先生也是真心敬重。”
    叶女先生面色淡淡地,没说话。
    从前虞大姑娘读书不行,不管是训也好,罚也好,打也罢,她总是倔强地受着,不哭,也不闹。
    便是如此,每回面对她时,眼里透露出来的依然是敬畏,没有怨愤,可见她心性之纯稚。
    也是因此,她对虞幼窈也严厉了些,希望她能学些东西!
    “老奴便用这梨膏泡一杯水,先生赶紧用些。”苏婆子倒了一杯热水,打开了青花圆盒,浅黄色的梨膏散着淡淡的清甜,她取了一小勺子梨膏化进了热水里。
    叶女先生接过,喝了一口,淡淡的甜意,不浓不淡,十分适口,还有一股幽莲般的清香,一碗梨膏水入腹,喉咙间的不适,也确实缓解了一些:“挺好的。”
    苏婆子笑了起来。
    叶女先生:“将我前儿做的那支竹管毫笔,送去给虞大姑娘。”
    临江府叶氏做的笔,在大周颇负胜名,各地文人学子,用的笔大多都是出自叶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