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11页

      虞老夫人也不争辩这个,窈窈管家后的一所作所为,她都看在眼里呢:“秋姨娘身子怎么样?这一胎稳不稳?”
    若不是顾着身份,她都想要直接去雨秋院看一看才放心。
    虞幼窈道:“祖母请放心,许嬷嬷说,秋姨娘身子好着呢,这一胎都快三个月了,都是不声不响,可见是个能稳得住的,也是今儿中秋节,这才闹腾着要与家里一道团圆呢,不过为了谨慎起见,我让秋姨娘在屋里歇着,不让她到处走动,等明儿郎中进府瞧了之后再说。”
    秋姨娘怀了身子,也算是有了子嗣,像中秋节这样的日子,是有资格出来,=与府里一道热闹的。
    只是考虑到秋姨娘才发现有了身子,还没让郎中瞧过,便没让她出来。
    不过来了表达对秋姨娘这一抬的看重,她方才送了不少吃穿用上的东西。
    虞老夫人又激动起来:“好、好、好,就该这样办,秋姨娘为大老爷开枝散叶,这是天大的好事,”她转头交代柳嬷嬷:“挑六匹上好的布匹,并两盒茶叶,两斤燕窝,六色糕点等,并一些金银首饰给秋姨娘送去,告诉她,让她仔细养着身子,若能为老爷诞下一儿半女,家里肯定不会亏了她。”
    柳嬷嬷连忙下去办了。
    虞老夫人又交代道:“怀胎不满三个月,消息不能出了家门,你们几个听听就算了,可别大嘴巴说出去,要到了三个月后,才能往外头说。”
    怀胎没满三个月,只能家里人知道。
    虞幼窈率先笑了:“祖母请放心,雨秋院里,我都已经敲打过了,这会都是自家人,保管妥当。”
    虞兼葭心里很难受,面上却笑得开心:“秋姨娘能为父亲开枝散叶,可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
    若是母亲没有关进“静心居”,是绝不会允许秋姨娘,为父亲添丁进口,毕竟若是男丁,四弟就再也不是府里唯一的男丁,父亲对四弟的重视,也要分出去许多。
    父亲多年未有子嗣,秋姨娘又深得父亲宠爱,便是个女孩,只怕也是第二个虞清宁,很得父亲宠爱。
    虞清宁心里没什么感觉,也有心讨好老夫人:“祖母近来身体越来越硬朗,这一胎如果是个男丁,让祖母教养着,指不定十几年后,咱们家又能出个像二叔那样的朝甲榜重臣。”
    孙女儿说着讨喜的话。
    虞老夫人也是乐呵呵地。
    便在这时,姚氏领着一家大小进了屋,屋子里顿时就没声了。
    第454章 中秋佳节
    姚氏觉得奇怪,就笑着问:“瞧老夫人一脸喜气,可是家里有什么好事,快说出来让我也沾一沾这喜气。”
    虞老夫人一边笑,一边摆手:“说不得,说不得,等过一阵子,你自然就知道了。”
    姚氏把这话往心里一滚,就回过味来,笑容顿时一深:“可见这是天大的喜事,既然老夫人不说,我就不问了。”
    是个聪明又知趣的人,虞老夫人笑眯了眼睛。
    虞善言几个连忙上前,向虞老夫人请安。
    虞老夫人瞧着几个孙儿,整整齐齐地,都是知礼又知事,想到大房很快就要添丁了,这笑容是挡也挡不住了。
    虞老夫人先是问了虞善言的课业。
    虞善言是二房的嫡长子,担当的是光宗耀宗,兴家旺族的重任,虞老夫人对他的课业十分上心。
    虞善言就道:“大妹妹家学里也在学《五书四经》,周表哥给大妹妹写了注书,就借过来抄录着学了一遍,先生说进步很大。”
    他话音刚落,虞善信就迫不及待道:“不光大哥哥,连我和三弟的课业都长进了不少,先生这段时间,也没像从前那样,都逮着训我……”
    虞老夫人顿时就想到了,从前虞善信性子跳脱,不爱学,经常被湖山先生教训的事,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周表哥是个能人,多和他学一学只好不坏。”
    心里却想着,周令怀天人之才,得湖山先生赞誉,又与闲云先生平辈论交。
    他写的注书,虞老夫人也看过。
    确实是见解独到,十分精辟,连府里其他孙儿,也跟着一起受益。
    提到了周令怀,姚氏就问:“对了,令怀去了幽州快有两个月了,他有没有说什么时侯回来?”
    虞老夫人摇头:“月初的时候,家里收到了他的信,只提了在幽州一切都好,还要在幽州盘桓一段时日,没说什么时侯回来,我估摸着,至少要等到三司会审结束之后。”
    姚氏有些遗憾:“真可惜,这可是令怀进了虞府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大好的日子令怀却不在家里。”
    虞老夫人也是遗憾:“也是没法的事,不过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年不行,还有明年。”
    姚氏一想,也是!
    周令怀这次回去幽州,也是为了和那边做个彻底的了断,今后就在大房里扎根了,都是一家人,以后团圆的机会多得是,也不在于今儿这一天。
    虞老夫人和姚氏聊着家常。
    虞霜白凑到了虞幼窈身边,眼巴巴地望着大姐姐:“大姐姐,你前儿送去二房的果物,可真好吃呀!”
    谢府送了一车果物给大姐姐,大姐姐也大方,转手就捡了一大筐送去了二房,品质比市面上的好太多了,味道也是不必说。
    今年果物稀少精贵,母亲留了半筐家里吃,另外半筐都拿去送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