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
去吧去吧,谁想出去逛都去吧。
转头又吩咐御前侍卫,多安排人暗中护着,别冲撞了。
得了准信,五福晋和林染都没再回德妃宜妃的住处回话,只让下人先去回话,说皇上准了。自己先回了住处,换衣服。脱下旗装,换上心仪的汉服,找了园子里本人的丫头来梳了时兴的发形,再换上绣花鞋,从头到脚换了一个遍。
临出门之前,林染想起来,身上没钱呢。出门逛街哪有不花钱的,又折回来,找了个素色绣木兰花的荷包,装了两张二百两,一张五十两,三张十两的银票,再加上两上金元宝,两个银元宝,又让春兰给剪了几块碎银子,抓了两把铜钱。带在身上。
到德妃的院子,人家也换好了。跟富家太太似的,身上衣服的料子都是看着不显实际非常贵重的,首饰也都是很低调的珠玉,样式简约不简单,气质拿捏得死死的。
“额娘这样打扮,真好看。”怪不得能得几十年圣眷,十年里生下五个孩子,这把年纪了,气质还是这么好。
德妃拿手拍她,“你是越发的口没遮拦了,连额娘都敢打趣。老婆子了,还什么好看不好看的。”
话是这么说,嘴角就没落下。
女人哪有不爱听人说自己美的。
“奶奶,我来啦。玛法说您要出门吃好的了,我保护您呀……”
得,还没等出门呢,小尾巴就过来了。?
第21章 清穿六福晋21
“六婶儿,扬州不是天下最富的地方吗?怎么还有乞丐?”
两岁的崽崽,能问出来这样的问题。
林染表示,不是很明白大清朝皇子皇孙们的我在智商上限到底在哪里?
事情是这样的。
她们妯娌几个陪着宜妃德妃逛街嘛。十一十三十四都跟着,明为保护,实则也想出门浪。当然,人家也是真的有在做事的。再带个小豆丁弘晖,六七个贵妇人,还有扬州知府的夫人带着最大的大盐商的夫人以地主的身份做陪。一大队的人马,乎乎拉拉的,身前身后,带着护卫,暗处还有侍卫便衣守着,本身都成了一道风景了。
逛街嘛,女人逛街那就是挨家逛!但凡能逛能进的,一家接着一家的看新鲜,首饰绸缎成衣铺子啥的,质量上自然入不得眼,但是市井人情,是真的有意思。还有茶馆酒楼包了包间看繁华的街景,对于大半辈子都待在深宅后宫的人来说,可太有意思了。
逛得差不多,女人嘛,总有一站,是要往寺庙上走一趟的。上香祈福。
好像出门了,不祈个福,就回家,心里都不踏实一样。
扬州城门边上,就有那么一家不大但是历史久远的报恩寺,占地不到二十亩,还没有大户人家的院子大。传说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原本是当地一个孝子为养母建的报恩家庙。历经千年,慢慢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尼姑庵,香火鼎盛。每日里来进香的人不断,在本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城外的大明寺,瘦西湖边上的观音禅院的。
林染这一行人,刚好逛到了附近,宜妃与德妃肯定不能错过呀。太后还在呢,这种为养母修的报恩寺,必是得拜的,不只她们得去上香,回去还得跟皇上说,皇上八成也要打机会来上香的。
报恩寺的大门前有个小小的牌楼,紧挨着河道,下了船,过牌楼,再往里走三四十米才是大门。就在这三四十米的夹道两旁,有乞丐沿街坐着乞讨。不是老弱就是病残。来往进香的人,随手也会舍上三五个铜子。
天底下乞丐多了去,只是弘晖短短的人生里,是没有机会看到的。连陪着的两位夫人都没有提前打发人把这些人赶走。
林染被孩子问的,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卡壳了半天,才回孩子,“你六叔不是带着你去过庄子上吗?有没有听过庄子上的农户说是逃难出来的?咱们大清国疆域辽阔,难免有些地方会遭灾,种的粮食不够吃,或是生病了,又没有亲人了,一时没有活路,靠着大家接济渡过难关也是有的。等你大一点,读了书,就明白了。”
也不知道孩子能听懂多少,一边跟孩子说,一边把出门前收拾的荷包拿出来,铜钱都取了,给十四,让他带着侍卫挨个儿给散一点儿。特意强调了,“别散多,一人给三五个钱就好。多了对这些人未必是福。”
她在庙里长大,每一次庙会,庙门口乞讨的人不要太多。只是那时候,很多人都是装的,他们也不是真的活不下去,相反,还富得流油。见得多了,乞丐的江湖里那点儿事情,她还是知道一二的。
那时候的乞丐,老弱不一定真的老弱,病残也不一定真的是病残。但这会儿,假的可能性要少很多。给他们太多钱,会要了命的。
弘晖看他十四叔去散钱了,小朋友还是心善,也想去。
去吧去吧,五福晋心可大了,随手抓了一把铜钱,让弘晖自己用衣服兜着,能有三四十个。就让他去。
林染哪里放心,就在一旁跟着。
小朋友的善心,肯定多是奔着小朋友去的。有一个老乞丐身边躺着个看上去四五岁的小男孩儿,腿伤了,关节的地方已经腐烂化脓,就那么晾着,发着腐败的臭味,孩子脸上脏得看不出来样子,眼睛闭着,全身都打摆子。老乞丐一看弘晖过去了,哭着磕头,“求求小少爷,赏几个钱让小老儿给孙子看病吧?少爷行行好,行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