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沈丞相:
沈丞相:
沈丞相:
来啊,我姿势都摆好了,这会儿难道不应该抱着爷爷的胳膊求夸奖么!
第十七章
沈德双并不是沈昱的亲爷爷。
虽然时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有一种情况是可以改的,为了报恩。沈德双是两姓人。所谓两姓,就是生死不同姓。生前为了报恩改姓为沈,死后回归本家姓,墓碑上刻的将是陈德双这个名字,算是对自己祖宗有了交代。
沈是沈德双恩师的姓。
本朝开国才几十年,以前朝为镜,总得来说算是海晏河清、政治清明,百姓的日子不会太难过。但有时撞上难得一遇的天灾,老百姓依然要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在沈德双七/八岁的时候,他的家乡就遭遇了大水灾,父母家人都死了,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后来朝廷派人来救灾,他被送进了就近的慈孤院。
慈孤院是朝廷安排人建的,管事还算慈悲,照顾孩子们勉强算是精心的。
那时候,师母常常来慈孤院里做义工,帮忙照顾年幼的孩子们。恩师一家是耕读传家,日子过得比普通人家稍微好一点点,但又谈不上大富大贵。家里规矩不重,因此女眷也能常在外面走动。恩师身上有个秀才的功名,考举人考了三次,耗费了十年的光阴都没有考上,他就不再考了,留乡开了一家私塾。
师母有时会教慈孤院的孩子识字,沈德双学得最快、最好。
相处得久了,师母实在喜欢沈德双,归家后也常常在丈夫耳边念叨。于是那位秀才忍不住把沈德双叫到跟前认真考校了一番,见这孩子果真天资聪颖、根骨绝佳,兴奋之下当场收了沈德双做学生。从此,沈德双住进了恩师家里。
恩师和师母膝下唯有一女,比沈德双大了三岁。
那时候沈德双还没有改姓。师姐常常照顾于他,随着两人年纪渐长,心中慢慢就有了一些萌动。师母察觉到女儿家心事后,又叫恩师问过沈德双的意思他心里是极美、极乐意的长辈便有了默契要把师姐和沈德成凑一对。
不想,在沈德双十五岁那一年,师姐一病不起,就那么去了。
一家人悲痛欲绝。师母大病一场,恨不得跟着去。恩师也苍老许多。在师姐灵前,沈德双给恩师、师母下跪,说要娶师姐为妻。他说是娶,其实有入赘的意思,愿意改姓为沈,就算师姐不在了,恩师和师母也是他正经的父母。
起先恩师是不同意的。他心疼女儿,却也怜悯学生,不愿意耽误学生一辈子。但沈德双一诺千金,十五岁的他是那样说的,往后余生就都是那样做的。
二十岁的沈德双一路高中、连得三元,那时恩师和师母虽然没有从丧女之痛中彻底走出来,但也劝着沈德双说不如改收他做义子。义子嘛,同样可以把他们当作父母来奉养,同时也不耽误沈德双结一门正经亲事。沈德双不同意。
他想要奉养恩师和师母,不仅仅是为了恩师和师母,也是为了师姐啊!
往后多少年,他拒绝了多少亲事,坚持以学生兼女婿的身份送走了师母和恩师。再后来,他的官越做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攀附他。恩师的宗族也是如此。他们觉得沈德双既然改了姓,那就是沈家人,想把族中子嗣过继给他。
沈德双没有拒绝。他心里也是愿意过继的。从沈氏宗族中过继来的孩子,生前死后都姓沈,可以保恩师、师娘、师姐的坟前永远都有子孙后辈来祭扫。
但具体要过继谁,沈德双谁的面子都没给,只愿意自己挑。
再说沈昱。他出生在沈家庄。在庄子里,他们家算是富户。但再富裕,那也是平头老百姓,富得有限。他亲爹在家中排行第二,是那种天生体弱的人,平日里吃药比吃饭还多。爷爷奶奶好不容易把二儿子养大,养到可以结婚生子的年纪了,也不求二儿子长命百岁,只想给他结门亲事,好歹把香火传下来。
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一个病秧子,他们就从流民中买了一个小丫头。
这就是沈昱的亲娘。
他亲娘是难产死的。自古女人生孩子就是跨鬼门关,他娘底子不好,鬼门关没跨过去。等他长到一岁,他亲爹终于撑不下去病逝了。再等到他爷爷奶奶先后过世,他那大伯一家人露出了丑陋的嘴脸,以沈昱克亲为由要将他赶出家门。那个时候,沈昱才五岁!他大伯让他净身出户,无疑是让这个孩子去死。
说是五岁,因为沈昱生在年末,也就和别人家四岁的孩子差不多。
沈德双回族中过继时,沈昱大伯仗着家里有点余钱,贿赂了宗老,想把小儿子过继给沈德双。那小子都七岁了,已经被他们教得十分亲近自家人,不怕被沈德双养得忘了根。在他看来,他小儿子那么聪明,一定会被沈德双看上!
却不想,沈德双谁也没瞧中,唯独瞧中了饿得瘦骨嶙峋敢来他面前讨食的沈昱。沈昱那个时候才多大啊?他对沈德双说,等我长大了,我会报答你的。
族中因此闹出的风波暂且不提,反正沈德双最终带走了沈昱。
因为族中的辈分问题,名义上沈德双过继的是沈昱的亲爹,因此沈昱成了沈德双的孙子。沈昱这个名字也是沈德双起的,在此之前,沈昱没有大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