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71页

      康熙大手一挥,强调了别再轻易拿反书、反诗之类的事做讨伐他人的借口,然后就不再继续在此事上做文章。
    何焯被释放,随后立刻官府原职。
    被关押二十天,时间真的不长。
    往返京城最快也要十天。扣除传旨与答复的时间,短短十天查清楚何家藏书,这等查案速度堪称非常高效。
    虽然何焯有短暂的牢狱之灾,此次风波冲突中却是获利者。哪怕他站到了太子的对立面,可已经把正义之士的形象树立起来了。
    最初是被人诬告,但借着查抄一事不仅自证清白,还一举两得树立了廉洁奉公的形象。
    这一通操作是不是早有准备?背后是否有谁帮忙?
    胤禟不知内情,只能确定自己绝无插手。
    之前去北郊庄子送谢礼,他把四哥的劝告牢牢记在心上。别插手何焯的事,当心刚到手没焐热的贝子头衔又飞了。
    听四哥的话,没坏处。
    胤禟也不清楚从何时起有了这样的潜意识,而他确实也没有为何焯赴汤蹈火的理由,两人都没见过面。
    这次的冲突比推测中结束得要快,那么接下来一段时间是该平安无事吧?
    **
    **
    北郊庄子,武拂衣在黄历上圈定两个日期。
    康熙已经起驾去热河避暑,接下来两个半月都不在京城。山中无老虎,老四又不用随驾出行,是能自由自在了。
    之前提过,为庆祝胤禛猜对她的性别,搞一场枝头赏花的奖励。
    因为爆发了何焯反书案,为了避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这段时间就安安静静地待在了庄子上。原计划的踏春变成了赏夏。
    赏夏也不错,穿得更轻便些,便于爬树。
    『枝头赏花』活动,不只针对胤禛,也给三个孩子安排上了。
    武拂衣已经选定了地方。去年秋冬与胤禛互换回来的那段时间,以武侧福晋去山里散散心为由,她去京城郊外的山头踩过点了。
    当然出于安全考量,这次入山前会让侍卫们再去勘察一番。而夏日进山,不只锻炼爬树,还有让孩子们掌握一些野外求生技能,像是怎么规避蛇虫鼠蚁的危险等等。
    拟定了一套详细计划,把日程安排给胤禛过目,谁叫他是三个娃的灵魂亲爹。
    最近,胤禛埋头于编撰理学院的第一套教材。
    老鬼说得好听,把工作分一半给他做。其实是把所有初稿都交给他来写,而后仅仅负责删减或添加。
    这中忙碌工作的日子中,他对于夏日入山活动没有太多期待。毕竟不是真的去赏花,是去做高强度训练的。
    虽然没有期待,还是认认真真看完了。
    胤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决定身先士卒,先去实地考察一番可行性,再看是否合适孩子们去练习。
    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不论哪一方面不能忽视。
    近些年,康熙与太子爆发出的冲突,更是给胤禛敲响了警钟。
    这一次的反书案,以何焯被证清白告终,也意味着太子又一次的失利。接二又连三,康熙一次次给太子机会,胤礽没抓住或是早就不想回头。
    胤礽会变成今天的模样,康熙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皇上一手捧起了太子的特殊地位,让胤礽与众兄弟区别开来。以往多年,胤礽每每出错,被罚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身边人。
    从毓庆宫宫人、索额图到熊赐履,康熙尚未没有一次正面惩罚过太子。
    一开始是舍不得,是因为孩子就是自家好,错的是别人。但几次三番之后呢?还是简单的父子情吗?或是要为掌控朝局考量。
    这些话,本来绝不能对外人言。
    因为子不言父过,而康熙不仅是父亲更是皇上。
    胤禛在武拂衣面前倒是能表露真实想法,谁叫两人的情况特殊到没办法分清彼此。
    再看夏日训练计划,老鬼安排很细心周到。而回想近三年弘晖与弘昐的感情变得越发亲厚,也要归功于老鬼。
    不免有了些好奇,武拂衣以前有过孩子吗?对教育孩子瞧上去很得心应手。或是她以往那个世界有特殊的培养孩子教程?
    话说回来,他对老鬼的过往几乎一无所知。
    胤禛心有不爽,这点不公平,老鬼对他的情况可是了解得七七八八。
    “你有话想问?”
    武拂衣看到胤禛奇奇怪怪的表情,这人多思又多疑,今天不知又想到哪里去了。
    “有问题直接说,别让我猜。就像上回,你开口问今年是什么年,我猜选秀年,你说我把你给带偏了,却不承认是你的欲言又止把我带沟里了。”
    胤禛本在斟酌怎么开口。
    吸取教训,也不想似上回判断老鬼是男是女,最终被她反将一军。但是有些吃不准要如何有分寸又有礼貌地询问一个人的过去,这中事他也没经验。
    岂料被先声夺人。
    听听武拂衣这番调侃之词,好似他真的别扭至极,一肚子弯弯绕绕。
    他、没、有!
    胤禛冷笑,“敢说我把你带沟里?你倒是猜猜看我想什么。你敢猜,我还会不敢认?”
    武拂衣挑眉,“这话是你说的,我可就猜了啊。你瞧着给孩子们的训练计划,肯定联想到了皇上与太子的关系,对皇上教育孩子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