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558页

      这便是他们原本的计划。
    但无心道人也没想到,她们进了安亲王府之后,就再也不必费心思找下家了。
    谁能想到,安亲王会将这扇屏风送给自己的儿子,而安亲王的儿子又恰巧拥有一套生了灵智,自己会说会动的茶具呢?
    更妙的是这个儿子本身就心术不正,又自恃家世尊贵,竟然借用那套茶具空手套白狼。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他们正好借着这个便利,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情了。
    于是每一个买了园子的权贵,都会在这个园子里遭遇一个美妙的夜晚。
    而后便佳人渺渺无踪,他们在瓷器装神弄鬼之下惶惶难安,顾不得对美人的追逐,要把这个园子退回去。
    深谙内情的塞楞额又岂会轻易让他们退了?
    安亲王府又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对方也不愿得罪他。
    而且他们还会怀疑,那天晚上自己遇到的美人,就是塞楞额特意安排的。
    一来二去的,就只好吃了这个哑巴亏,只收回了一半的钱财,并且对此事守口如瓶。
    听完胤禛的转述,康熙脸上露出一抹嫌恶之色,冷笑道:“这安亲王真是好样的,竟然纵容子孙做出如此无耻之事!”
    他直接就把这口大锅扣到了安亲王头上。
    鄂伦岱立刻附和:“枉费先帝爷对安亲王如此看重,将他视为肱骨之臣,屡次委以重任。却没想到,他私底下竟是这样不堪的人物,先帝爷肯定是被他给蒙蔽了!”
    什么叫火上浇油?什么叫雪上加霜?什么叫神补刀?
    鄂伦岱为胤禛倾情奉献了一个教科书般的案例。
    康熙最痛恨的是哪一点?
    不就是他深受先帝看重,看重到竟然有意将江山托付于他吗?
    鄂伦岱刻意提起这一茬,若说没有落井下石的意思,傻子都不信。
    但他这块石头扔的恰到好处,康熙的怒气已经被点燃,纵然察觉到了鄂伦带的心思,他也不准备把这怒意收回去。
    他要把这怒火放出去,纵然烧不死安亲王,也要烧他个缺胳膊断腿!
    康熙冷笑道:“安亲王自来会装模作样,在皇考面前虚伪矫饰。皇考自来信任他,会被他蒙蔽也不奇怪。”
    胤禛左右看了看,觉得气氛既然已经烘托到这里了,自己也随大流,扔一块石头吧。
    “安亲王的儿子敢如此嚣张跋扈,也不知是仗的谁的势?”
    此言一出,立刻就让康熙想到了如今宗室势大,许多八旗亲贵只认旗主,不认天子的局面。
    这不是一个有雄心的帝王想看到的,而康熙最不缺乏的,就是雄心壮志。
    第244章 太皇太后病重
    康熙二十三年年这个春节,对于所有的京城权贵来说,可谓是最热闹,也最让人胆战心惊的。
    就在除夕之夜的前两天,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突然在京城传开。
    ——安亲王的长子塞楞额,竟然在自己的园子里豢养妖物,并将这个原子反复卖出,一是借此敛财,二就是便于自己豢养的妖物吸取人的精气。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那些曾经从塞楞额手中买过园子,又因为闹鬼把园子退回去的人,心里都不禁泛起了嘀咕。
    他们就说,平白无故的,园子里怎么会有四个大美人呢?
    此时此刻,这些人是全然忘了,当时他们遇见美人时的神魂颠倒,与美人共度**时的**蚀骨。
    他们只记得时候回想起的怀疑,只记得塞楞额少退回来的一万两银子。
    借着这股骚动,鄂伦岱很快就把这些人全部揪了出来,不由分说,直接拿进了大理寺的大牢里。
    这些人大多是八旗权贵,就算是汉人,也都是家有高官在朝的。
    也就是这时候年关临近,朝中早已封笔了。若不然,弹劾鄂伦岱的折子,怕不是要堆满乾清宫的案头。
    哦,对了,乾清宫的案头恐怕也堆不下大臣们雪片一样飞来的折子。
    因为他们除了要弹劾鄂伦岱,还想要弹劾安亲王。
    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们,历来谈何宗事这种事情,都是被视为不畏强权的象征。
    当然了,清朝的言官有骨气的不多,他们弹劾谁,要么就是顺从自身的利益,要么就是得到了皇帝的暗示。
    但在弹劾安亲王府这件事上,他们根本不需要皇帝的示意。
    因为谁都知道,皇上对安亲王府早有不满,只是一直抓不到大的把柄而已。
    满汉大臣们早已摩拳擦掌,在家里把折子改了一遍又一遍。只等着上元节之后,皇帝启了印,他们就把折子送上去,一来顺应帝心,二来挤压安亲王府的生存空间,瓜分挤出来的利益。
    他们有多兴奋,安亲王岳乐就有多焦躁。
    往日里最为疼爱的塞楞额,此时已经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因生下了塞楞额而颇为得宠的庶福晋张氏也受了牵连,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捏着帕子,缩在一边哭哭啼啼。
    “孽子,我怎么生下你这么个孽子?”
    把儿子和小老婆都骂了一通,岳乐犹不解气,浑身哆嗦地指着塞楞额,恨铁不成钢地骂道:“平时我教你的东西,你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你行事怎么这么不谨慎?”
    是的,岳乐之所以恼怒,并不是觉得自己的儿子做错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