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二百三十六章 侵略战争

      “罗将军,听说你从青州过来,主公可有什么交代?”
    从战场下来后,几人围坐在一起,讨论接下来该怎么打。
    “这,好像没有,哦对了,走之前,主公只交给某一封信,让上呈给孙邵孙大人,不知诸位哪位是孙大人?”
    “长绪应该在来的路上,过几日你便可以见到…你确定主公没说什么?”
    “……末将确认没有”
    罗成的回答让陈登比较头疼,公孙度没有如约出兵,而且还多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高句丽,这仗很难打,按道理来说,孙策应该已经接到传信才对,此刻却无动于衷,莫不是被袁绍纠缠住了?
    “罗将军,你可知道主公和袁绍的战局怎么样?”
    “实不相瞒,末将正是从袁绍营中弃暗投明而来,但走之前并不清楚和袁绍的交战情况”
    “哦,原来如此……”
    沉寂半晌,王猛抚须自言道“莫不是信使乘坐的船,在海上出了什么问题?”
    “再派一个信使吧,我们先撤回贵旦按兵不动,等兴霸恢复好了,看情况再说”
    陈登以不变应万变的提议,是当前最好的选择,尤其是蛟龙军没了甘宁,而周泰、蒋钦两人又不在的情况下,等于是没了主心骨。
    哪怕罗成再勇再猛,仅凭武斗军是很难有所突破,虽然他才把蛮夷联军杀了个仓皇而逃,可那毕竟只是偷袭,如若敌人有了防备,罗成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冲进去,更别说还刚好选了高句丽主帅的中军。
    时至今日看来,当时能有此出人意料的战果,就连罗成自己都要高呼幸运。
    …这是孙策第一次出海,包括前世,他顶多也就在各路媒体上看看什么是海,没吹过海风,更没有捡过贝壳。
    而这一世,他不仅看到了海,还在海上度过了两天一夜,这令他十分的亢奋,一度将即将到来的战争抛诸脑后。
    “主公,已经看到海岸线,我们回舱收拾收拾吧”
    由于动力机制的原因,孙策听船长说今番出海怪的很,吹了不少西风,原本一天一夜的海程,愣是多花上了一天。
    “嗯,让黄忠和卢俊义先在穿上休息,缓过神再下船”
    解烦军肯定是跟着孙策一起出动的,只不过由于不适应海上的颠簸,黄忠和卢俊义被摇得反胃,随后开始出现晕船症状,还不停的拉肚子,反正已经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
    首原城港口,已经有不少人列队恭候,这是先中军一步出发的哨船所告知。
    众多官员中,冉闵首当其冲,站在最前面,眼里伴随着希冀和担忧。
    他脱离大军在后面装病,是不忍受剥夺军权的这份耻辱,这从军规而言,没有对错,下级听从上级指令,天经地义。
    但他也知道孙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此番亲自带军北上,冉闵希望能在孙策手下办事,也不用再看他人脸色行事,说实在,他觉得自己和王猛,并没有多大差距。
    然而,他也知道自己在至留胡作非为,杀了不少人,如果追究起来,自己肯定逃不过涂炭生灵的罪责,要是孙策坚定维持‘原判’,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冉闵的这份思绪下,孙策慢慢行至他跟前,面带微笑“哦?冉闵,冉将军,你怎么在这?王猛回军了?”
    冉闵原本在心里已经准备好了不少说辞,然而在面对孙策的笑容后,却选择了一个他最不喜欢的方式。
    孙策也很诧异,怎么好端端的,冉闵却突然跪在地上。
    “主公,末将不尊法令,擅杀无辜,请主公责罚”
    这事他不是已经解决了吗?当日监军的信是和王猛一起到的,不是都分别做了回复吗?
    想到这,孙策不由回过头去看法正,作为自己的文书,所有政令文献,第一个接手的便是他。
    “主公,此事属下已经禀报过,上旬海上出现龙吸水,没有船敢出海,信使也就无法呈送公文,但此事说来也巧了,主公刚下令北上,海上就平静下来,可以说信使乘坐的船,实则还是跟我们一个批次”
    经法正这么一说,孙策想起来,临走前他案几上确实还有几分公文没有查阅,也没来得及看,直接装箱,再后来也就把这茬忘了。
    “冉将军你起来吧,此事我已经有了批示,战争哪有不死人的,尤其是对外战争,别说你和三韩作战,去年和山越的战争,面对全民皆兵,杨家军的损失也不小”
    在冉闵诧异的目光中,孙策将他扶起来,继续说道“对于三韩来说,我们就是侵略者,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在他们看来,我们就是一个想要灭其族,除其根的外来者,他们会殊死抵抗,尽可能的消灭我们,这是一场没有俘虏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我不会说你做得对,但让我来选,我更宁愿他们死”
    孙策的话语深深地影响了在场众人,也包括刚刚打开信件的王猛。
    虽然孙策是抱有能不死人最好的心态,可侵略战争和内部战争不同,内部战争打不赢,要想活命就可以投降,之后你仍旧是大汉子民。
    可侵略战争,打不赢,那就只有一个下场,当亡国奴,而后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因为在侵略者的眼中,失败者和牲口的价值是等同的。
    (参考岗村宁次的满洲国)
    “主公不怪我了?”
    这个时候,冉闵还来这么一句,还真让孙策哭笑不得“怎么,我说的是三韩话?”
    冉闵自然不会懂得孙策言语中的深意,只是奇怪一向视百姓如珍宝的他,怎么突然转了性。
    但郭嘉,法正等人却听明白孙策的意思,他这是要用铁血手段来统治三韩?
    这只怕不是太妥,因为大汉一向是礼仪之邦,更是天朝上国,应该有自己的风度,一味的烧杀抢掠,于身份不符,还会激起国内文人士子的口诛笔伐,这对孙策而言是非常不明智的。
    于是刘晔站出来说道“主公,异邦之民也是民,要想长治久安,当以仁治天下”
    “嘉以为子扬兄虽言之有理,然打天下和治天下是两回事,但凡开疆扩土,少不得要死人,昔秦皇一统六合,可不是在桌上谈来的”
    郭嘉是绝对站在孙策观点之上的,所以在刘晔反驳孙策观点之际,立马就跳出来声援孙策。
    “奉孝所言也差矣,今我军抵达三韩是为了将来的战略意图,如果激起民变,仅内乱就足够我们头疼,又何谈将来?”
    没想到孙策有感而发之言,竟然让自己的智谋团起了分歧,刘晔和法正是坚定的保守仁义派,而郭嘉则是鲜明的激进霸道派,双方各持自理,认为对方有失偏颇。
    孙策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定议,但为了顾及臭皮匠们的感受,他还是把目光放到了贾诩身上。
    俗话说,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随着时日的长久,郭嘉、法正、刘晔三人间难免会有争议,小到个人生活作风,大到民生社稷,偶尔都会擦出一些火花。
    而这个时候,孙策一般就会询问贾诩或者程昱的意见,看似是尊重大家的感受,实则他知道,虽然后两者表面上或许刻板固执,可也正是此二人,最清楚他心里所想。
    当这个情况渐渐多起来之后,大家也就都心知肚明,贾诩和程昱才是孙策最信任的人。
    于是,孙策集团中还存在着一句俗话,‘晓君之所虑者,独贾程二公也’
    “文和,你以为呢?”
    “老朽年迈愚钝,不知三位祭酒大人所论议题该如何作答,但就冉将军所为,老朽以为,这当是我们能在此处,如此放心论事的原因之一”
    贾诩,程昱和李儒被称为三公,加上狄仁杰又被称为四大执事。
    早些年在李儒还在统管锦衣卫的时候,李儒还当不得‘公’这一称谓,如今随着年岁的上涨,以及权力的增大,在孙策的集团中,逐渐被冠为‘公’,合称‘三公’。
    而法正、郭嘉、刘晔三人则被戏称为‘三少’。
    原本,孙策是没打算带贾诩来的,只是这边的情报实在太少,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贾诩自告奋勇,提议随军北上。
    当时,孙策也并没有同意,只不过后来贾诩说了一句话“这或许是老朽最后一次随军作战,就让属下最后再感受一次行军的乐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