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3页

      齐帝带着张贵妃与二皇子离开,皇后尚留在偏殿。
    “母后,”少年语气平淡,唤了一声。
    皇后慢慢直起腰,面上还带着被齐帝下面子的不快,不冷不热瞥了太子一眼,“到底怎么回事?”
    她神色冷漠中带着嫌弃,“昭儿身体弱不能饮酒,你在民间长大,可与昭儿不同。”
    少年,也就是安然皱了皱眉,“母后,您要在此处说吗?”这里可是景华殿偏殿,不是凤仪宫,她又道,“您可以回去问问王太医。”
    被点名的王太医头也不敢抬,仿佛没听到上首两人的对话。
    皇后被她点明,等同又被下了一次面子,想发作,可她说得又在理,脸色忽青忽白,一甩衣袖,“让人送你回宫。”
    看到正红的凤袍消失在偏殿,安然摇了摇头,如此不谨慎,视之如命的太子病着她还有心思去宴席上。
    看了眼似乎镇定实则战战兢兢的王太医,她弯了弯唇,“王太医,你可莫要忘了给孤开药。”
    王太医抹了把汗,连声应诺,“下官一定盯着人熬药给殿下送去。”
    “那就好。”
    安然说了一句便不再言语,阖上眼养神,王太医小心抬头看了眼躺在榻上的少年,不敢打扰,悄悄退了出去。
    而安然正在想事情。
    这个世界有些出乎意料,尤其是她现在身体的身份。
    荒谬、荒唐、狗血、无稽、大胆……
    给安然时间,她能一直数落想出这个法子的人不带停的。
    原主名唤安然——自她定下本名开始,她所附身或者转世的身份都唤作安然,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在外人眼中,她不是安然,她,或者该称为他,名唤齐昭,当然,这个名字天下间没有几人有资格去叫。
    更多的时候,世人都是恭敬称他一声太子殿下。
    对,没错,是太子齐昭,而不是太女。
    所以在外人眼中,她是男子,而非女子。
    不过安然不会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太子?或者是……假太子?
    小五在她脑海里发出辛灾乐祸的笑声。
    安然没有管它,捋了捋原主的记忆,事情其实并不复杂,要先重点提一下原主的身份——太子出生即失踪的同胞妹妹。
    原主记忆中并没有她为什么会失踪流落民间的记忆,不过安然想来左右不外乎是宫廷争斗。
    再说一下太子其人。
    齐朝储君,皇后嫡出,一岁便封为太子,太子自幼聪颖,小小年纪,龙章凤姿,百官称颂。
    唯一称得上缺点的就是他的身体。
    据说是在娘胎里落了病根,多年温养仍旧不见好转。
    一月之前,太子再度吐血,太医诊断认为太子耗费心神,多思多虑,急需卧床修养,但他身为太子,如何能歇?
    恐怕一段时间修养下来,他的太子之位都不稳了。
    齐帝敬重皇后,满意太子,但这并不妨碍他更喜欢贵妃张氏,与张贵妃所出的二皇子更有父子之情。
    恰在这时,流落民间十五年的皇长女,也就是太子同胞妹妹被皇后母家定国公的人给寻到了。
    太子与皇长女一母同胞,龙凤双胎,听到兄长感慨两兄妹生得几乎一模一样,皇后动了心思。
    她知道太子不会同意,因此联合母家之人将皇长女接进宫,让她暂时替代太子。
    这便有了现在堪称荒诞的现状。
    李代桃僵。
    然而皇长女之前十多年生长在宫外,如何能够适应宫廷生活,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
    但皇后不会去想这些,她只看到皇长女笨拙的举止、怯懦的神情,因而对她嫌弃又轻蔑,或许还有更深的厌恶。
    “太子殿下,奴婢奉命送您回东宫。”内侍特有的尖细嗓音在偏殿外响起,打断了安然的思绪。
    她点了点头,“进来吧。”有舒适的御辇为何不坐。
    第20章 沧海遗珠(二)
    送安然的是齐帝自己的御辇,舒适不说,更重要的是所代表的意义。
    代表着齐帝对这个病弱儿子的态度一如既往。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安然都不会拒绝。
    从景华殿到东宫,走到半途就有人报她说宴席散了。
    太子发病,百官若再饮宴实在说不过去。
    安然淡淡应了一声,原太子齐昭身子弱,一般不会出现在宴上,反正他尚且年幼,不急着揽权,这一次出现在宴席上还是因为原主。
    原主假扮齐昭,哪怕二人样貌像极,但二人一个病弱一个健康,精气神差别不小,即使有掩饰,原主看起来气色也比齐昭要好。
    表现在齐帝眼中,就是儿子身体好转,既然身体好了些,他这个太子就不得不参加宴席。
    只是连原主自己也没有想到,她久不出东宫,一出门就送了命。
    ——就在她饮下的半杯酒中,不知道被哪一方下了毒。
    这才有了安然的到来。
    “殿下,”很快就到了东宫,安然在宫人恭敬小心的搀扶下走下来。
    齐昭自五岁起便搬入东宫,原主也在差不多一月前搬入东宫,李代桃僵。
    安然很快就适应了假太子的生活,齐昭身体不好,不必学武,连强身健体都不能,读书都在东宫内,由太傅和翰林院学士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