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结果贾森一个白眼翻上天了,“按照汤姆现在的进度,我很怀疑今年之内我们能不能看到他的动画。”
汤姆是一个表达欲异常旺盛的人,他会仔细推敲动画里每一句表达,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流水线动画的快节奏理念相互违背。不过楼清焰纵容他,贾森和杰瑞也惯着他,都想看看他折腾个半年能折腾出什么样的成果。
院线里,五部作品上映一周,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以迪迪尼为最,首周票房达到了五千万美金。在清冷的冬季档期和其他作品的围堵下,这是个相当傲人的成绩。
第一周结束,最差的一部也收获了一千万票房。五部电影都是第一天就收回了成本,然后一路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结果早就在意料之中,可是当它真的发生了,人们又震惊得不知该说什么好。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fire牛逼,fire万岁!”
然而,好景不长。
第二周,又有三部动画电影上映,依然是快速收回成本,却没有拿到想象中的票房成绩。
同时,前一周的五部动画也出现了严重的票房下滑。
第三周,依旧有新动画上映,这次是小公司制作,排片量少得可怜,最后糊得没眼看。
一个月的时间里,北美市场上线了十部动画电影!除了第一周出现短暂的大规模吸金,其他作品都显得异常疲乏,票房走势持续低落。
这不对!说好的二十亿呢?一万倍的回报呢???
他们不奢求一万倍,但至少得有个一千倍吧!
无论电影人再怎么抱怨,市场还是一扑再扑,越来越糊。上映的电影越多,就越是糊得没眼看。
但是又能怎么样,都已经制作完了总不能不上吧。
后面只会越来越糊,所以还不如早点上,不管,怎么说先把成本收回来。
一个月过去之后,动画电影扎堆规模丝毫不减,甚至有愈演愈热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大量作品集中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一看市场竟然糊了,本来就争抢时间的公司们愈发争得头破血流,一个个提前档期,生怕晚半步连汤都喝不着。
从第一个月下旬开始,大家都赚不到钱,包括八大影业,完成第一周的快速吸金之后,也跟着翻车了!
北美电影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乱相。
第61章 产业链崩
好莱坞电影平稳了多少年, 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问题。这不仅重重打击了好莱坞电影人,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多家媒体纷纷开始探讨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
“万倍回报梦碎,动画市场上演史无前例滑铁卢, 究竟是谁搞砸了一切?”
探寻一件商品为什么卖不出去,自然要问问消费者为什么不乐意购买。媒体采访了许多电影观众, 没被采访到的也在社交网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电影质量问题吗?当然不是, 八大保持了应有的水准,迪迪尼尤其令人惊艳, 但你得知道, 我口袋里的美金有限, 这个冬季看一部动画对我来说就已经够了。”
“我喜欢动画电影,但二十部实在太多了。我不会去影院浪费时间,如果它们后续上线奈飞, 我可能会在网上观看。”
“作为资深动画爱好者,我本来感到非常兴奋,有那么多动画即将上映。但是你猜怎么着?我只看了五部半, 在第六部 的中途就离场了。我有一种强烈的厌倦感,虽然每一部电影的剧情截然不同, 但同质化太严重了, 我没有从中看到一丝一毫的表达,它们只是在按部就班激起观众的快感。”
“我是一名业余影评人, 尤其喜欢动画电影,二十多部几乎全看过。我得说, 它们的商业水平很高, 但艺术水平参差不齐。无一例外的机械性叙事、套路化剧情、为了赶工而牺牲表达。我们不否认商业片受欢迎,但是两个月内上了二十部纯商业动画,我的上帝啊, 他们以为北美观众都是傻子吗?”
除了电影学界和经济学界,IT界——尤其是人工智能前沿公司——也对这件事异常关注。几家龙头级大数据团队爬取全网数据进行分析,从消费者角度得出了动画市场整体糊掉的原因。
二十多部电影扎堆,导致票房严重分散,观众审美疲劳。
动画片受众本就有限,全球最高的动画电影票房还不到十五个亿,和动不动几十亿的英雄系列比起来捉襟见肘。
上面两个是表层原因,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些动画几乎都是纯商业电影,过于短暂的制作时间不允许主创深挖艺术细节,只能为了商业价值而牺牲艺术价值,作品本身毫无表达可言。
商业电影带给人快感,没错,观众愿意为了它掏钱。但二十部?做梦吧。
“扑街是理所当然的。”《北美电影周刊》这样评价道。
“投资方真的没有预料到今天的局面吗?这不可能。当他们看到自家动画的质量、知道二十部动画争相上映的事实时,就能够猜到市场会被挤压成什么样子。”
“但他们会为此放弃吗?”
“更不可能。请注意一个事实——虽然市场在后期垮掉,可是头半个月一直都在赚钱。考虑到令人发指的成本数字,头半个月上映的电影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只要能赶在首批上映,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钱。是的,只要你比别人快一步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