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新御宅屋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5页

      太后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文稿递给柳临溪,继续道:“但哀家看你字里行间对陛下情真意切,这里头与陛下相处的点滴也颇为有情,常言道文如其人,如今想来或许哀家是有些错怪了你。”
    柳临溪:???
    太后这是看话本看得上头了?
    “好了,天色也晚了,哀家要回去了。”太后起身,又看了柳临溪一眼,开口道:“柳将军倒是文采斐然,可这字写得也太潦草了些,抽空该让陛下多教教你怎么写字。”
    太后说罢便带着人走了,柳临溪看着她的背影好半天没缓过神来。
    他本想写了话本偷偷拿去戏楼让人演,没想到如今被抓了个正着。
    而太后非但没有责怪,竟然还破天荒头一次给了他好脸色。
    看来女人的心思是真的不好猜……
    李堰到霁月居的时候,柳临溪已经收起了文稿,正在练字。
    书案上铺满了柳临溪张牙舞爪的“杰作”,李堰一见之下十分头大。
    “朕竟不知道,柳将军的字如此特别。”李堰开口道。
    柳临溪看向李堰,将笔递给他,那意思要不然您纡尊降贵的教教我?
    李堰犹豫了一下,并没有接那支笔,而是走到柳临溪身后,伸手扣在了柳临溪的右手上,这样一来他便将柳临溪半抱在了怀里。柳临溪心脏猛跳了一下,只觉得李堰手掌温热干燥,片刻工夫便将他冰凉的手背焐热了。
    “陛下怎么不写?”柳临溪问道。
    李堰对着空白的宣纸,略有些恍神。
    柳临溪今天也不知道熏得什么香,俩人离得近了,那淡淡地香味儿老在李堰鼻尖飘来飘去,搞的他有点心烦意乱。上回他就没闻出来这香的来处,此刻也依旧没闻出来。
    “要不写……”柳临溪转头看他,因为离得太近鼻尖几乎要碰到李堰的脸颊了。
    “转过去。”李堰伏在他耳边低声命令道。
    柳临溪闻言忙老老实实地转过头。
    李堰也不看他,定了定神握着他的手在纸上写了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李堰字如其人,笔法刚劲有力,柳临溪莫名想起了西北的风沙和血腥味。这几日也不知为何,柳临溪感觉自己和原主的记忆似乎融合的越来越多,经常在午夜梦回的时候,梦到原主在战场厮杀的情形。
    有时候他甚至能感觉到刀剑切割皮肤时留下的痛意,也不知道是不是身上旧伤的缘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柳临溪问道:“陛下喜欢这首诗?”
    “三年前,朕还是太子……”李堰缓缓的道:“当时西北大捷,先帝龙心大悦,在家宴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幅西北戍边图。当时他点了朕为这幅画题词,朕提的便是这句诗。”
    三年前西北大捷,那应该就是柳临溪被封疾风将军的那一次。柳临溪从原主的记忆中依稀记得,那年跟着主将回京述职,曾见过一次先帝,不过对太子却没什么印象。
    李堰提及往事神色有些黯然,他叹了口气放开柳临溪的手。
    手背上的温热骤然离开,柳临溪怅然若失地摸了摸手背,很想找个暖炉来抱着。
    李堰沉吟片刻,看着桌上柳临溪那张牙舞爪的字迹问道:“怎么会突然想起来练字了?”
    “我 ……自幼便羡慕那些会写字的文人,可惜资质愚笨,一直写不好。今日左右无事,便想着练一练字。”柳临溪道。他总不能说自己在写小X文,被太后无意撞见了,太后看过之后嫌弃他字迹潦草,所以他才练字吧……
    李堰目光锐利地看了他一眼,似乎有什么话想问,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你若喜欢,改日给你找个先生便是。”李堰道。
    柳临溪笑道:“我小时候倒是和弟弟去上过学堂,但是我太没耐性,老惹先生不高兴,后来就不让我去了。倒是我弟弟勤学好问,将来说不定能中个状元呢。”
    柳临溪说的这些往事,都是原主记忆中的,他也是近日才想起来。
    “你还有个弟弟?”李堰问道。
    “对,今年十六了,在京郊学堂读书。”柳临溪道。
    李堰问道:“学识如何?”
    柳临溪惭愧地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儿,开口道:“多年未曾见过,并不知他的近况。”
    “过几日太学会以赏菊的由头办个诗会,到时候给京郊学堂去个帖子,他若是能脱颖而出,说不定能得到去太学读书的机会。”李堰道。
    柳临溪:!!!
    太学啊,那可是皇亲国戚读书的地方,难道李堰真打算跟自己大婚?
    不然干嘛主动要求安排未来小舅子去那种地方读书?
    第10章
    很快,老管家就把戏楼的事情安排妥当了。
    说是水月楼斜对角就有一家戏院刚倒闭,因为生意都被水月楼抢了,做不下去了。柳临溪直接让他把铺子盘下来,再把那里原来的伙计和话本先生也留下,这样就可以直接开张了。
    不过问题来了,那家铺子也不便宜,老管家盘下来铺子需要银子。
    去哪儿弄银子呢?
    找李堰?
    柳临溪想了想,突然意识到一个比李堰更合适的人。
    于是,柳临溪换了身齐整的衣服,特意梳了梳头,带着他自己写好的话本全稿去了永寿宫。